关于他充军云南,民间有许多传说,说作为罪犯的他,是很想来云南的,因为他的同党——西山高峣出生,官做给谏,因“议大礼”被当场廷杖而死的毛玉,曾多次向他介绍过云南的美丽风光和奇异的风土人情;而且,若按《杨升庵年表》上说,“母亲眉山黄氏,天顺间云贵提学副使黄明善女”的话,那杨升庵来云南,就等于是回他外婆家了。但他深知昏君和奸臣们,早已串通一气,要将他发配到天寒地冻且水冷草枯的嘉裕关外。故而他申表陈词:“

时间:2024-04-29 20:47:54 来源:馋涎欲滴网

关于他充军云南,民间有许多传说,说作为罪犯的他,是很想来云南的,因为他的同党——西山高峣出生,官做给谏,因“议大礼”被当场廷杖而死的毛玉,曾多次向他介绍过云南的美丽风光和奇异的风土人情;而且,若按《杨升庵年表》上说,“母亲眉山黄氏,天顺间云贵提学副使黄明善女”的话,那杨升庵来云南,就等于是回他外婆家了。但他深知昏君和奸臣们,早已串通一气,要将他发配到天寒地冻且水冷草枯的嘉裕关外。故而他申表陈词:“

    

     谪滇状元  炳耀南天

   ——浅说杨升庵在云南的议大礼诗文创作

   文/南天

   内容提要:“出生四川、获罪京城、关于高峣官做给谏光和贵提成就云南,充军出生臣们串通草枯词”应是云南有许云南因被玉曾云南杨升于回裕关明代状元杨升庵人生的三个重要节点。尤其是民间母亲眉山明善谪滇之后,他先后在云南的多传的想的因当场的毛多次的美的风到天冻且的嘉永昌(今保山) 、大理、说说绍过升庵上说使黄深知水冷临安(今建水)、作为罪犯早已安宁、为的外婆外故西山等地度过了34年之久,同党廷杖土人天顺云南无疑成了他的西山向介学副第二故乡。其重要著述和诗词文章,而死而申大都与云南有关,丽风故云南的奇异情而且若气风光景物滋润他的笔墨,而他的按杨庵诗文创作也濡沫了云南文化。本文就他在云南的诗文创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诗词、风光、特色、贡献

    

   当年议礼触庸君,幸有碧峣留上宾。

   绿水千寻催振笔,苍崖万丈待披襟。

   江山无恙谁无梦,天地有情吾有心。

   试览杨公书稿后,风流何必怨寒衾?

          ——南天题昆明升庵祠

    

   昆明升庵祠,位于西山之麓,滇池之滨,介乎于高峣村与冷水塘村之间。祠旁有普贤寺,寺踞山脉结穴之处,形如奔马顿辔兀立。相传普贤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寺内主供普贤菩萨,遂以为名。明初,有玉琳僧依迹重建,遂为一方名胜。寺内佛殿三座,前殿供四大天王及弥勒、韦陀,中殿供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后殿供观音菩萨。且中殿较为宽敞,有左厢房名“曙霞”,右厢房名“幽月”。天井中绛桃、杜鹃、梅花、山茶繁盛,罗汉松、银杏树大可合抱,高撑云天,且林木蔚然,是西山古刹名胜之一。 

   明嘉靖年间,高峣绅士毛沂在普贤寺旁、即“毛家海庄”内,修建“碧峣精舍”,迎请谪滇状元杨升庵入住,杨升庵特撰《碧峣精舍记》,并为普贤寺题诗曰:“香阁影波心,丛云万木深。月明清梵夜,遙应海潮音”。寺内现有“海庄”石碑一块,以记述“海庄”之由来。前殿曾有匾曰:“山海供养”;并有门联:“自东汉以来,二千年变幻沧桑,重开古刹;在西山之麓,五百里苍茫云水,一荡尘襟”。该联为近代昆明名士陈荣昌先生撰题,可见其历史及景致。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 

    这如诗如画的对联,便是当年杨升庵寓居西山时,为西山华亭寺提写的,至今仍为西山的绝品楹联之一。

    

   一、当年议礼触庸君

    

   杨升庵(1488—1559年),名慎,字用修。年少时,初号月溪,“升庵”是供职于翰林院和谪戍云南永昌时才用的。著述和序跋题记时,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博南逸史、博南戍史、滇南戍史、滇戍逸史氏等。《感怀六言》诗,又款为金碧老兵。《升庵词品序》、评点《草堂诗余序》《访太狂草堂诗并跋》同署为洞天真逸,乃一时所用,且有朱文篆刻小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正月,穆宗皇帝奉嘉靖遗诏,升庵获赦,赠光禄寺少卿,追谥“庄介”。天启中,追谥“文宪”,故后世称其为“杨文宪”。

   据《升庵年表》(下同)载: 1488  明孝宗弘治元年 戊申 一岁  十一月初六日,黄孺人生升庵于京师之孝顺胡同。是年,父亲杨廷和年三十,时为翰林检讨;母亲眉山黄氏,天顺间云贵提学副使黄明善女。

   其父杨廷和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历任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身为相门公子,杨升庵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七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读唐人绝句,十一岁能吟诗,其中一句“一盏孤灯照玉堂”,其父看后认为,诗句虽好,但太孤寂,心里有些忧郁。认为杨慎年纪轻轻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注定他一生的孤独与寂寞。

   身为相门公子的杨升庵,自幼聪颖好学,擅长吟诗作对。在新都老家守孝时,祖父教读艰深的《易经》,他仅半个多月就能背诵。相传升庵五六岁时在池塘游泳,县令经过,他竟不回避。县令怒言:“本县令出副对子,如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上联是:“千年古树为衣架”,升庵脱口而出:“万里长江做浴盆”。县令叹服,赞其神童。

   另一次,叔父在观画时问他:“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哪个说法正确?”升庵以诗作答:“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用战国列御寇所撰的《列子》一书,巧妙地回答了叔父提出的问题。叔父听后很高兴,称赞他:“只此四句,大胜前人矣。”

   据《升庵年表》(下同)载: 1499 弘治十二年 己未  正月,母亲黄孺人殁,赠一品夫人。升庵时年十二,极其悲号,废食骨立。三月二日,祖父杨春归至酆都。祖母叶太孺人于归途中殁,享年六十三,赠封夫人。

   1499年,杨升庵十二岁时,先后经历了母亲和祖母去世的两次伤痛。其祖母去世时,他随父回四川新都老家安葬祖母叶太夫人,并在家为祖母、母亲守孝三年。

   守孝期间,杨升庵从其祖父杨春学习《周易》,这时他的叔父廷仪、廷宣也回家守制,在这期间他写成了《古战场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他的父亲与两个叔父看到这篇文章时都吃惊不小,称他为家中的贾谊。在《升庵年表》中,收录了杨升庵的很多故事,这里原文摘抄几段,以飨读者:

   其一

   约三月,父亲杨廷和同僚张志淳、乔宇、储巏到杨宅小饮。饮后灯下下棋,升庵站在旁边观战,父亲杨廷和命升庵作诗纪其事。升庵乃作《南园张公、白崖乔公、柴墟储公过家君小饮,灯下较象戏,余侍命咏》诗。诗云:“兵卒冲千里,将军做九宫。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士相维城固,江河天堑通。笑谈翻成局,月白映灯红。”诗中“月白映灯红”,意境甚佳,受到诸公赞扬。

   其二

   父亲杨廷和与叔父杨廷仪、杨廷宣观画,问侍立旁边的升庵云:“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升庵举唐代诗人元稹“颠倒世人心,纷纷乏公是”一诗以答。叔父杨廷宣曰:“诗亦未见佳。慎尔可试作之。”升庵当即作诗一首,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二位叔父赞曰:“只此四句,大胜前人矣!”其时,升庵年十二岁。

    1501年底,三年守孝期满。他父亲要回京师(北京)复任,杨升庵也跟随返回京师。他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过渭城送别》《霜叶赋》《咏马嵬坡》等诗。其中《咏马嵬坡》这样写道:“凤辇匆匆下九天,马嵬西去路三千。渔阳鼙鼓烟尘里,蜀栈铃声夜雨边。方士游魂招不返,词人长恨曲空传。蛾眉尚有高丘在,战骨潼关更可怜!”该诗技巧娴熟,意境空灵。当时杨升庵才十五岁,就能吟出如此有思想高度的诗句,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该诗起句拔地而起,富有浪漫气息,笔锋直接切入安史之乱,将唐明皇携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途中遭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迫缢死一一道出。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杨贵妃心切,请方士招杨贵妃的魂魄归来,也枉费心机。但是杨贵妃还有一抔黄土覆盖,而可怜的是潼关之下,为安史之乱而战死的士兵枯骨却没人掩埋。他的同情心跃然纸上,读来扣动人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 
   杨升庵回到京师后,李东阳看了他的《黄叶诗》,便称赞此诗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曾说他是我的小朋友啊!从此杨升庵便投入李东阳门下。李东阳在这期间是明朝的文坛领袖,曾做过礼部、户部、吏部尚书及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还是明朝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文典雅工丽,影响甚广,并形成“茶陵诗派”。能够得到他的赏识,并成为他的弟子,该是何等的荣幸。

   1507 正德二年 丁卯 二十岁  八月,升庵与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督学刘丙阅升庵试卷,赞为罕见之奇才,曰:“吾不能如欧阳公,乃得子如苏轼。”时论以为知人。九月,发榜时,升庵果擢《易》魁,乡试第一。

    九月,升庵娶礼部主事王溥之女于新都,以为正室,王夫人时年二十一。

   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1507年,对于杨升庵来说,可谓“双喜临门”。而对于杨家来说,则是“喜上加喜”。因为同年十月,父亲杨廷和从南京户部尚书转为京城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也就是说:“南京户部尚书”是预备的,而“京城户部尚书”是正式的,而“文渊阁大学士”则相当于宰相一级,而且“预机务”即参预军机。

   新婚宴尔,自不必说。同年十一月,杨升庵偕王夫人返京。一路观景,一路吟诗,其喜悦之情,不言而表。途经骊山,曾作《秦始皇陵》一诗,有“乌骓三月咸阳火,还是书坑竹帛烟”之句。

   1511 正德六年 辛未 二十四岁  三月十六日,礼部会试在皇极殿举行。主考官费宏、总阅卷官靳贵,擢升庵为会试第二。

   三月戊辰,升庵参加由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策题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升庵制策之文“援史融经,敷陈弘剀”。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读罢相与赞曰:“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廷得人。武宗遂将升庵置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升庵时年二十四。

   也就是说:杨升庵在1511年3月16日的礼部会试中排名第二,接着在武宗帝主持的殿试中被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即钦点状元。接着,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按说这位青年才俊,应该是沿着“修齐治平”的道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才对;然而,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的性格,却让他吃尽了苦头。有人这样概括杨升庵的一生:学于蜀,祸于京,成就于滇。而他的祸事,就是后来的“议大礼”。

   1518 正德十三年 戊寅 三十一岁  七月七日,升庵原配王安人殁于新都,享年仅三十二。八月十三日夜,升庵梦亡室王安人,有《八月十三日夜,梦亡室安人,惊泣而寤》一诗。

   1518年,就在杨升庵高中状元后的第七个年头,他的原配夫人王氏因病去世。在此之前,杨家发生了很多变故,先是杨升庵继母喻夫人病殁于京师,其父杨廷和上疏请假办理丧事。接着是祖父杨春去世,享年八十。杨升庵和父亲杨廷和一并回家守孝。在家守孝期间,杨升庵应当地官府所请,撰、书、篆《新都县八阵图记》,并有不少诗作。而原配王夫人的去世,杨升庵异常悲痛,除上述之诗外,并于十月一日,将王安人葬于新都城外恩波阡喻夫人墓侧,还亲自撰写《亡妻安人墓志铭》。又有《送终安人王氏葬恩波阡》诗,以纪其事。

   1519 正德十四年 己卯 三十二岁  是年,升庵续娶遂宁黄珂之女黄峨为继室。

   事隔一年之后,经人介绍,杨升庵续娶南京工部尚书黄珂之女黄峨为继室。黄娥系的大家闺秀,精通诗词曲律,生活中自然也充满诗情画意。夫妻俩随时唱和应答,且感情融洽,可谓幸福美满。她嫁给杨升庵一年后,便随杨升庵进京复职。从1520年到1524年的前半年,他们夫妻之间过着短暂而甜蜜的生活。

   然而,1524年,杨升庵因“议大礼”事件,被充军发配云南,黄娥毫无怨言,殷勤安慰,从内心里表达对杨升庵的同情和理解,精心照顾杨慎遭到杖责的创伤。在朝廷的催促下,黄娥陪伴杨升庵从京师前往云南,沿路饱受风霜劳苦,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南下之路。

   那么,“议大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谓“议大礼”,其实是围绕嘉靖皇帝继统与入嗣的礼制问题,所展开的一场辩论。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燳的堂弟,明武宗之父明孝宗的侄子。因武宗无子,故由朱厚熜继承皇位。按照封建王朝旧例,朱厚熜应该为明孝宗的“儿子”,尊称明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亲生父——已故的兴献王为“本生父”或“皇叔父”,不能称为“皇帝”。多数大臣,包括杨廷和、杨升庵父子的意见都是这样。但也有少数阿谀拍马的大臣,认为朱厚熜是入继大统不是入嗣,故应称生父为“皇考”,而称明孝宗为“皇伯考”。朱厚熜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自然非常赞同后一种意见,并责问杨廷和等人说:“难道父母可以移易吗?”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场争议,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结局是:

   1524 嘉靖三年 甲申 三十七岁 七月十五日,朝会集议。张璁以欺罔十三事折廷臣,吏部何孟春一一难之,群情汹汹。罢朝,孟春率百官力争。升庵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遂留群臣于金水桥南,谓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

   于是,以杨升庵为首的二百多名官员,跪伏在左顺门处进行哭谏。嘉靖帝顿时大怒,把二百三十四名官员抓进牢狱,廷杖了一百八十多人。所谓廷杖,就是当众扒下裤子打屁股,有十七人被活活打死。杨升庵在十天内遭受两次廷杖,几度昏死,又死而复活。后与“带头闹事”的另外七人一道,受到充军发配的处治。杨升庵先被发配到甘肃嘉裕关外,中途改发到云南永昌,今保山一带。 

    

    二、幸有碧峣留上宾

   嘉靖三年一个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朔风呼啸。黄峨陪伴着骨瘦如柴、身带枷锁的杨升庵,行至江陵驿站。杨升庵看到妻子满面风尘,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杨升庵填了一首《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情辞凄楚,催人泪下: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峨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她写了一首《七律·寄外》,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雁飞曾不到衡湘,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镮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后,黄峨曾跋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升庵,并在戍所住过两年多的时光。后因父亲杨廷和去世,杨升庵回新都奔丧,与妻子又有过短暂相聚。但在官府的催促下,杨升庵不得不匆匆与妻子分别返回云南,这一别竟是永诀! 

    在长达三十多年两地分居的日子里,两人的苦苦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升庵曾写下散曲《罗江怨》,赠给妻子:“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黄峨也以《罗江怨》为题,回赠丈夫:“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两人都以冷与热的强烈对比,反映内心的一片深情。

   此外,黄峨还有一首散曲《南商调黄莺儿·苦雨》,写得凄婉动人,成为传诵的名作: 

   积雨酿轻寒,看繁花树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相隔千里,鱼雁尺素,想必此时的杨升庵心中一定充满了惆怅。但,好在云南人非但并不排外,反而把这位“朝廷钦犯”视为良师益友。不论他在永昌(保山)、大理、丽江、建水、安宁或其它地方,人们都将他奉为上宾,礼遇有加。特别是在昆明西山,他更是受到了特殊待遇。

   起先是: 1527   嘉靖六年  丁亥 四十岁  升庵为毛玉辑《诔忠录》。毛玉卒于“议礼”,升庵录其忠行以表彰之。 二月,已故左给谏毛玉之子毛沂手集其父奏议卷,升庵读而悲之,为其撰《毛琢庵奏议序》。又为其撰《毛给谏玉遗像》赞。

   中间是:1530  嘉靖九年  庚寅 四十三岁  二月,升庵复入昆明西山高峣村,治一萍轩,为其故人毛玉之子毛沂新建碧峣精舍作《碧峣精舍记》。

   而后是:1545  嘉靖二十四年  乙巳  五十八岁   二月,升庵由安宁徙居昆明西山高峣,与梁希尧、李南夫席上谈柳,有《滇南柳枝词八首》。 是秋,升庵以《汉王褒移金马碧鸡文》刻于昆明县罗汉山之崖,并题书《移金马碧鸡碑赞》,命简绍芳以隶书书之,有《简西峃冒雨登碧鸡罗汉寺,写金碧古文碑,卓午陡晴喜而成咏》诗纪其事。

    也就是说:杨升庵是1527年,40岁时,第一次来西山高峣,看望同僚毛玉之子毛沂的,并撰写《毛琢庵奏议序》和《毛给谏玉遗像序》等诗文。接着是三年之后的1530年43岁时,毛沂已经为他修建了“碧峣精舍”,杨升庵来看过,并写了《碧峣精舍记》。杨升庵最后定居西山,是1545年58岁时,是从安宁徏迁高峣的。《滇南柳枝词八首》,应是他写给高峣的第一组诗词。

   在此期间,杨升庵考证了“海庄”的来历,将“高桥”改称“高峣”,并将周围景物分为十二景,分别作《高峣十二景》诗和《高峣十二景图》词。所用的是词牌是拘束最多的长调《莺啼序》。长词从“碧鸡唱晓霞散,绮重关桢画”的清晨黎明写起,一直写到“月黑林白明处”;并将十二景的名字镶嵌于内,将十二景的特点一一道出。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织成一幅富有昆明独特地理特征的山水长卷。结尾处词人感叹:“洗尘襟,着得乾坤大。辋川何似吾庐,海变春醪,偿风月债。”生活在这样的世外桃源,又何必做官,更落得逍遥;虽然不能返乡,也同样自在。

   关于“碧峣精舍”,也有史料称为“碧峣书院”。因为“精舍”,一般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如竹林精舍,祗园精舍等,而杨升庵并未出家,并且是在里面著书讲学,似乎叫“碧峣书院”更为贴切。如清代诗人田雯就写作《碧峣书院歌吊杨升庵先生》。但《杨升庵年表》里载的是“碧峣精舍”,并撰写过《碧峣精舍记》,故“碧峣精舍”是正确的。    

    

    三、绿水千寻催振笔

    

   在美丽的西山脚下,壮丽的滇池湖边,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许多热衷于诗文创作的挚友,为独戍云南的杨升庵增添了许多亮色,驱散了大量阴霾。一次雨后,凉风习习,杨慎独酌自乐,用一首《鹧鸪天》表达了自己此时的心境:
   为喜新凉入酒杯,自斟自酌自徘徊。
   暑才溽处云先和,诗欲成时雨早催。
   吟草阁,赋兰台,江山金碧画图开。
   天教一派滇南景,逐我多情万里来!
   当然,愽学多才的杨升庵,面对美丽如画的滇池美景,又怎能不尽情地讴歌呢?于是,他用《忆江南》的词调,模仿白居易的风格,接连写了四首《滇春灏》,把滇春、滇花、滇娥之美,写得淋漓尽致,最后推出“早晚复同游”,仿佛不是单纯地作词了,而是在写一个精美的旅游广告:

   滇春好,韶景媚游人。

  拾翠东郊风袅袅,采芳南浦水粼粼。
  能不忆滇春?
  滇春好,百卉让山茶。
  海上千株光照水,城边十里暖烘霞。
  能不忆滇花?
  滇春好,翠袖拂云和。
  淡雅梳妆堪入画,等闲言语胜听歌。
  能不忆滇娥?
  滇春好,最忆海边楼。
  渔火野星明北渚,酒旗风影荡东流。
  早晚复同游。
  这四首《滇春灏》,从题材的角度讲,很有意思。其一写的是风景,拾翠东郊,采芳南浦,引人联想,回味无穷。其二写的是花卉,海上千株,城边十里,如此花景,非昆明莫属。其三写的是美女,淡雅梳妆,语胜听歌,有声有色,应是对昆明美女的最佳描述。其四写的是海边楼,不论是渔火野星,还是酒旗风影,都把海边楼——或许就是他住的碧峣精舍的特征,描绘得如诗如画。而“早晚复同游”,则告诉人们:这里的风景、鲜花、美女,是值得回忆的,也是百游不厌的。

    当然,最出名的是他的组诗《滇海曲》里的一篇:“苹香波暖泛云津, 渔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此诗不仅是对昆明气候风物作出的评定,更是为昆明“四季如春”、最终成为“春城”,奠定了文化基础。

    诺大滇池,包括以滇池为中心的昆明一带,又岂能是一两组诗词散曲能写完的?于是,组词《渔家傲.滇南月节》,便为我们作了全方位的描述,而我们从这组词里,除了感受杨升庵高超的艺朮水平外,还能对当时昆明四周的气候、环境及景物,有个全面的了解:

    《渔家傲.滇南月节》

    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夭桃都压倒。妆点好,园林处处红云岛。  彩架秋千骑巷笊,冰丝宝料星毯小,误马随车天欲晓。灯月皎,碧鸡三唱星回卯。

    二月滇南春嬿婉,美人来去春江暖,碧玉泉头无近远。香径软,游丝摇拽杨花转。  沽酒宝钗银釧满,寻芳争占新亭馆,枣下艳词歌纂纂。春日短,温柔乡里归来晚。
    三月滇南游赏竞,牡丹芍药晨妆靓,太华华亭芳草径。花餖飣,罗天锦地歌声应。  陌上柳昏花未瞑,青楼十里灯相映,絮妥尘香风已定,沈醉醒,提壶又唤明朝兴。
    四月滇南春迤逦,盈盈楼上新梳洗,八节常如三月里。花似绮,钗头无日无花蕊。  杏子单衫鸦色髻,共倾浴佛金盆水,拜愿灵山催早起。争乞嗣,蛛丝先报钗梁喜。
    五月滇南烟景别,清凉国里无烦热,双鹤桥边人卖雪。冰碗啜,调梅点蜜和琼屑。  十里湖光晴泛蝶,江鱼海菜鸾刀切,船尾浪花风卷叶。凉意愜,游仙梦绕蓬莱阙。
   六月滇南波漾渚,水云乡里无烦暑,东寺云生西寺雨。奇峰吐,水椿断处余霞补。  松炬荧荧宵作午,星回令节传今古,玉伞鸡初荐俎。荷芰浦,兰舟桂楫喧箫鼓。
   七月滇南秋已透,碧鸡金马山新瘦,摆渡村西南坝口。船放溜,松花水发黄昏后。  七夕人家衣襮绣,巧云新月佳期又,院院烧灯如白昼。风弄袖,刺桐花底仙裙皱。

    八月滇南秋可爱,红芳碧树花仍在,园圃全无摇落态。春莫赛,玫瑰彩缕金针繲。  屈指中秋餐沆瀣,遥岑远目天澄派,七宝合成银世界。添爽快,凉砧敲月胜竽籁。

    九月滇南篱菊秀,银霜玉露香盈手,百种千名殊未有。摇落后,橙黄菊绿为三友。  摘得金英来泛酒,西山爽气当窗牖,鬓插茱萸歌献寿。君醉否,水晶宫里过重九。

    十月滇南栖暖屋,明窗巧钉迎东旭,速鲁麻香春瓮熟。歌一曲,酥花乳线浮杯绿。  蜀锦吴绫熏夜馥,洞房窈窕悬灯宿,扫雪烹茶人似玉。风动竹,霜天晓角肌生粟。

    十一月滇南云幕野,漕溪寺里梅开也,绿萼黄须香趁马。携翠斝,墙头沽酒桥头泻。  江上明蟾初冻夜,渔蓑句好真堪画,青女素娥纷欲下。银霰洒,玉鳞皴遍鸳鸯瓦。

    十二月滇南娱岁晏,家家玉饵雕盘荐,安息生香朱火焰。槟榔串,红潮醉颊樱桃绽。  苔翠氍毹开夜宴,百夷枕粲文衾烂,醉写宜春情兴懒。妆阁畔,屠苏已识春风面。
   在杨升庵眼里,昆明不但“四季如春”,而且每月都有特产,每月都有花开,每月都充满诗情画意,套用老昆明人的话说,那就是“一年到头,每个月都有玩场”!

    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而作为作者经常返往的地方——大理与昆明,两地分别又拥有洱海与滇池,于是,“滇海”就成了作者必须要吟咏的对象,这一吟,不是一首两首,而是洋洋洒洒的十二首。在过去,十二,代表十二个月,即为一年;故诗人们吟诗填词,往往以十二首为一套,是为极数。

   《滇海曲十二首》

    其一

    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鹊双星带五潢。

    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其二

    碧鸡金马古梁州,铜柱铁桥天际头。

    试问平滇功第一,逢人惟说颍川侯。

    其三

    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

    云气开成银色界,天工斫出点苍山。

    其四

    叶榆巨浸环三岛,益部雄都控百蛮。

    神禹导河双洱水,武侯征路七星关。

    其五

    沙金海贝出西荒。桃竹橦华贡上方。

    香象渡河来佛子,白狼盘木拜夷王。

    其六

    碉房草阁瞰夷庭,侧岛悬崖控绝陉。

    鸡足已穷章亥步,鹫头空入梵王经。

    其七

    孤戍平沙望大荒,边愁海思入沧茫。

    帝乡东北仙云隔,僰道西南媚景长。

    其八

    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

    使者乗槎曽不到,空劳武帝御楼船。

    其九

    湖荡鱼虾晨积场,市桥灯火夜交光。

    油窗洞戸吴商肆,罗帕封颐僰妇妆。

    其十

    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十一

    煮海鹾郎暝漉沙,避风估客夜乗槎。

    雪浮秔稻压春酒,霞嚼槟榔呼早茶。

    十二

    海滨龙市趁春畬,江曲鱼村弄晚霞。

    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

    这里,滇池与洱海,也包括其它河流,一并在诗人的吟咏之中,或写景、或抒情、或吊古、或议论,一诗一景,一事一题,把具有代表性的滇海和滇河,描述得淋漓尽致。

    而作为作者的居住地——西山高峣,那更是“得天独厚”。在我们所知道的《升庵诗词》里,吟咏高峣的诗歌竟有一百多首,足夠出一个诗集,也足以让其它地方的人羡慕和嫉妒。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只介绍主要作品——

   《莺啼序.高峣海庄十二景图》

    碧鸡唱晓霞散,绮重关帧画。环村步、几簇生烟,空翠幻作仙界。茭草荡、湾环洲渚,轻风送幅蒲帆快。看舞鸥飞鹭联翩,向泬寥外。

    晴兆须臾,雨信顷刻,问水椿山带。树羽飐风展青帘,駮云销睨日晒。浪花平、洛神衬袜,红妆涌出青罗盖。浮修眉,约略黛螺,映盘鸦。

    海花汀藻,文石锦沙,纶组迎船絓。渔火焰、涟漪倒影,归棹穿方罫。蒲牢昏吼,栖鸦结阵,八村九寺鸣宵籁。提筠蓝、金线穿鱼卖,松灯点点互月彩。卧玉塔浮澜,素娥窈窕千态。

    翠岩深霭,禅室僧归,杖锡微径隘。月黑白林明处,香软寒轻,蕙苡缸中,梨梦萦呗。南峦老松,遥看晴雪,似银龙、下斟玉瀣。洗尘襟、着得乾坤大。辋川何似吾庐,海变春醪,偿风月债。

    这组词的来历有个说法,说杨升庵在“碧峣精舍”住下不久,便将高峣一带的风光景物概括为“高峣海庄十二景”,即“碧鸡朝霞、华严晚霭、茭塘去帆、水云归棹、罗桥水桩、进耳山带、九寺僧钟、八村渔火、梨园春游、莲花秋泛、东林桂月、南峦松雪”。于是就有人把“十二景”画成图,而上述的《莺啼序.高峣海庄十二景图》,则是杨升庵在景图上题的词。

    在高峣,不仅是湖光山色值得讴歌,也不仅是风土人情值得赞美,就连天雨天晴,在诗人眼里,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这里,我们不妨来欣赏下面的两首《浣溪沙》——

    《浣溪沙.高峣晚晴》
    云露山尖水见沙,生烟漠漠树横斜,晚来晴景属诗家。

天碧远粘千里草,霞红互缀一丛花,谪仙桥上望仙槎。

    《浣溪沙.高峣滞雨》

    满目风光户不关,李成骤雨郭熙山,吾庐宛在画图间。

    修竹墙头过绿醑,丁香棚底醉红颜,晚来一笑破天悭。

    在前一首,因是晚晴,故说天上的云彩并非很低很浓,而是在飘动中露出西山的某个山尖,滇池水异常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仅此一句,就足以令人感到了“晴”的氛围。后一首因是“滞”——滞留于雨中的意思,但,整篇读来,并不压抑,而且作者还不无得意地说“吾庐宛在画图间”,这就让人联想到作者在为西山华亭寺题写的对联:“倚栏人在画图中”。而“庐”和“人”之所以在画图中,其实便是对碧峣精舍及华亭寺景色的高度赞美。

     

   四、苍崖万丈待披襟

     

   西山,又名碧鸡山,自元朝修建了太华寺、华亭寺及后来的三清阁后,便已经成为昆明地区的一大风景名胜区。由元至明乃至清,为西山吟诗填词的文人不计其数,其作品可谓是“汗牛充栋”。但,相比之下,写得最好的,恐怕还要数杨升庵为华亭寺题的那幅对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阴晴浓淡,依栏人在画图中。该联既像是一首抒情诗,又像是一幅水墨画,把立足寺亭,倚栏远眺的情景勾画出来。既有拄杖僧,也有倚栏人,而且把昆明城廓、滇池风光尽收眼底,一“抱”一“朝”,足见功力。

   据相关资料记载,杨升庵与华亭寺当时的住持德林和尚颇有交往,他经常到寺里和德林品茗对奕,应是无疑的,于是,才有了下面的《宿华亭寺二首》:

   其一

   花树高于屋,红霞夜照人。声声枝上鸟,也似惜余春。

   其二

   天风与海水,鸣籁隔山闻。半夜衣裳湿,清朝树树云

   杨升庵仅仅钟情于西山吗?当然不是。从《升庵诗词》里可以得知,他几乎登上了昆明周边所有的山峦,游遍了周边的所有寺院,并且像分发奖品一样,给每个寺院都题了一首字数相等的诗。考虑到这些诗一般人读不到,所以这里全部录入,以飨读者:

    宝珠寺

    遥望瀑布泉,徙倚双杉树。系马几度游,徘徊不能去。

    观音寺

    双树依山曲,青莲有废台。游人不肯入,却似剡溪回

    筇竹寺

    慱望南行路,昆池杳若天。自怜迁播客,一住已三年。

    正觉寺

    隐隐村围寺,亭亭竹绕门。还期长夏日,坐啸辟彊园

    海源寺

    海眼藏双树,峯头压百寻。灵钧游未远,不见石为林

    妙高寺

    绝顶愁飞鸟,丹霞隐林抄。孤僧早闭门,荧荧佛灯小。

    普吉菴

    松箐一何深,细路萦百折。行人歇松阴,羸马飡松叶

    进耳寺

    蛮村藏古剎,窣堵粉如云。寺圯残僧少,鸣螺寂不闻

    悟空菴

    一龛如燕凹,中有貂珰塚。石麟卧青芜,烟交春茸茸。

    太平寺

    忍草迷香径,空余屋数间。香炉烟不起,苔蚀鹧鸪班。

    松隐菴

    松菴饶古松,露鬣交云尾。萝径少人行,日暮啸山鬼。

    金马寺

    东林金马寺,南亭金马关。往来皆马客,试问谁者贤。

    白龙寺

    诗人张禺山,喜用白龙字。何事独无诗,留题白龙寺。

    罗汉寺

    觉路花非染,灵山草亦香。虚空即此境,何处觅空王。

    太华寺

    古地新兰若,标峯冠彩霞。碧波临万顷,指点见星槎。

    妙湛寺

    宝剎临官渡,香台夜景澄。僧言龙火焰,却是打渔灯。

    积翠岩

    翠岩隐玄龛,苔径无鸟迹。不见煮茶烟,那知有禅客。

……

    当时昆明周边有多少寺院,我们无法说清。但从杨升庵的诗里可以看出,他的足迹走遍了昆明的东南西北。从《杨升庵年表》来看,他正式徏居高峣时,应是58岁。虽然在此之前他也多次来到西山,但都是住在毛沂家里,往往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不可能游遍诸多寺院。而定居高峣之后,他才有足夠的时间和精力游遍上述的各个寺院,并写下如此之多的诗歌。而上述的这些寺院,均能得到一首杨升庵的诗歌,也算是一种荣幸。

   假如说上面的这组五言绝句,像是应景而作,缺乏深度的话,那么,下面的这几首七言律诗,就显得厚重了:

   戊寅九日龙门登高

   江山盘踞千年地,风雨崔嵬百尺台。

   摇落霜林秋籁发,参差云堞晓光开。
   四愁多阻张衡望,九辨堪兴宋玉哀。

   望远登高聊自遣,芳萸艳菊漫相催。

   冬夜宿罗汉寺

   霜林金碧迷青红,木叶萧萧澄远空。

   长湖洲渚乱吞吐,上方楼殿森玲珑。
   廊僧暝汲怯寒溜,舟子夜语惊天风。

   朝暾照槛堪一望,羡尔冥冥高遰鸿。

   昆阳望海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濛。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游华亭寺遇雨即事

   华亭高处接诸天,松栢阴森滳筧泉。

   玄默拟寻方外侣,清狂仍共饮中仙。
   茅容避雨山边店,宗悫乘风海上船。

   越女红裙沾湿好,不须翠黛蹙婵娟。

   上述这四首律诗,不论写景状物,还是写实抒情,即便是使事用典,都恰到好处。其平仄韵律,更是完美和谐。

   是什么原因让杨升庵不厌其烦地讴歌西山、赞美西山呢?我想,除了原有的风光景物外,更多的则与杨升庵的灵魂生活有关。

   记得弘一法师曾说过,人有三种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尽管没有人能准确定义每一种生活的不同,然而我相信人世间确有一些不同凡俗的人,终生追求并实践着普通人不能理解的灵魂生活。

   可以想象: 站在碧峣精舍的阳台上,放眼滇池,滇池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蔚蓝如同天空,且缕缕晨光,片片白帆,偶尔还传来渔家姑娘的歌声,这简直就是一幅至善至美的画图啊。而身后的西山,又古木参天,浓荫敝日,且箐沟里山花烂漫,清泉流淌,宛如仙境一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他的灵魂一定获得很大的升华,其灵魂生活也必然由此慰籍而抒畅。用通俗的话说,那就是人不可以改变环境,而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

    

   五、江山无恙谁无梦


   杨升庵的一生大起大落,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七岁贬云南,前半生名播海内辉煌无限,后半生漂泊云南而踪迹不定,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让后世的人们每每为之唏嘘不已。

   大理是他常在的地方,故民间流传他的许多故事。本来,贬戍云南,对杨升庵的仕途、家庭、生活、感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来说,却堪称幸事。如果没有流放岁月中的闲暇,没有南疆风光的熏陶,没有远离官场是非的自在,没有经历人生浮沉生离死别的体验,杨升庵也许会是明代政治史上的一个显赫高官,但却很难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代大家。

   1524年,杨升庵发配云南时,最先到达的地方是云南永昌卫(今保山)。第二年三月,云南府巡按御史郭楠、巡抚江西都御使陈洪漠、御使王懋等,联合上表为升庵等人求情,请求赦免参加“议大礼”的所有大臣,并优恤被廷杖致死者。嘉靖帝大怒,遣缇骑逮治,下镇抚狱掠治,复廷杖之,削其籍。结果是引火烧身,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是,皇帝无情,好在江山无恙。不论保山、大理,还是其它地方,当地官员和文人学士,对杨升庵十分敬重,把他视为良师益友。从《杨升庵年表》里可以看到,很多官府、书院、寺院,都请他撰写碑记,很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请他撰写墓表,而他自己最热衷的是考证历史,编纂志书。所以,他并未闲着,而是四处应请,多方题词,忙得不可开交。

   杨升庵到永昌的第二年,接到家中来信说,他父亲病情危险,可能命在旦夕。杨升庵看了来信,泪水涌了出来。尽忠,被皇帝将他充军到千里之外;尽孝,不能早晚祀奉老父一杯茶水、一碗热汤。甚至父亲卧病倒床,也不能早晚侍候。他向卫所请了假,单身匹马赶回四川。沿路马不停蹄日以继夜,餐风食露,经博南道,过大理,越四川凉山。三四千里路,十九日回到新都老家。

   杨廷和见了儿子回来,心里很是安慰,病情逐渐好转。但杨升庵因为是罪臣之身,不敢在家停留,怕皇帝加罪,便携带妻子黄娥以及子女赶回永昌戎所。这一次在的旅途中,他的心情比上一次舒畅多了。在经过弥渡白崖时,正是秋天,便吟了一首: 
   云开远见彩云州,一片烟岚鸟外浮。 
   还见前年山下路,密蒙花发艳新秋。 
   我们从这首诗里可以读到杨升庵此番的心情,眼前已经云开雾散了,极目远望,看到了彩云下边的地方。这里的“彩云州”,即是今天的祥云县。还看见了山岚之上,鸟在自由地飞翔,寓意自己此时的心情像鸟一样自由。还见到了前年在差人押送之下经过的路途边,漫山遍野,让人看不清的野花开艳了秋天。新秋即是初秋也,它象征着诗人种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趋向成熟了,而人生之路,将不再长满荆棘。

   到了龙首关(下关),这里一年四季海风激荡,空气湿度大,吹到身上凉悠悠的。特别在人们远途爬涉疲劳时,吹着这样的海风,便是一种享受。身上的鞍马劳顿,就会被风吹走了。所以今天的下关,人们叫做风城。杨升庵到达这里时,正遇到大风刮来,便吟诗记录了这时的状况: 
   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 
   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 
   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 
   这首诗气势很大,起句从点苍山与哀牢山之间撕开一条口,说,苍山峡谷是绑扎着江口的袋口,风从这里放出来。而这个江口是洱海流出之口,即今天的西洱河,但是西洱河流入漾濞江以后到了云县汇入澜沧江,所以把洱海的出口——西洱河比喻为沧江口。诗人借以天生桥的狂风来比喻自己的遭遇,在人生的峡谷里顶着逆风艰难的前行。 
   怪石生来恰是牛,不知经历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洒周身似汗流。 
   绿草如茵难下嘴,圣人施鞭不回头。 
   只因鼻上无绳线,天地为牢夜不收。 
   这是他过漾濞江时作的《石牛诗》,诗里把自己比成石牛。牛是对主人忠心不二的,这种秉性是从几千年就遗传下来的,任随风吹雨打,都坚定不移。虽然眼前绿草遍地,但是非分之物不食,比喻自己清廉不贪,只要是自己坚定了信念,一直就往前走下去,即使你皇帝怎么鞭打我,也不会改变初衷。现在充军到边塞,就像牛鼻子上栓着的绳线已经没有了,将天地作为牛圈,任我畅游,夜里也没有必要回到圈里。这首诗与杨慎的倔强的性格十分吻合。 
   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 
   腾蛇游雾瘴氛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 
   中原回首逾万里,怀故思归何限情。 
   过澜沧江时,他写了《兰津桥》。兰津桥就是霁虹桥,它为什么叫做兰津桥呢?《汉书》记载:“汉广德,开不宾,逾兰津,成他人。” 故名。在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杨升庵在此时还有凌云壮志,把江上横渡的铁索桥比做到达云霄的梯子,更体现出兰津桥之高。在兰津桥上走过,自己好像独立在青云之上,下看人世间,鱼龙混杂,善恶混在一起。毒蛇在云雾中翻腾,吐出口中瘴气,孔雀在江岚谈谈的沙滩上饮水,勾画出了一幅原始生态的画面。

   1528年初,永昌瘟疫大作,为躲避瘟疫,杨升庵到大理寄居,时间很短。当地有一位沐英的后人,是大理的望族,叫沐世勋,特地上门探望,并且对杨升庵多方面的照顾。与沐世勋同来探望的还有,大理的镇守太监杜唐。这时杨升庵有一只脚生病,他诗句中有这样的句子:“半人嘲凿齿,一足笑虞夔。”“凿齿”是古代原始部落的习俗,也嘲笑打折牙齿的人。“夔”是传说中的独角兽。前句是衬托,后句是自嘲。 
   1528年8月,杨升庵回家安葬父亲,于同年11月返回云南,住到了感通寺的班仙楼。 感通寺又叫雁荡山寺,位于大理市观音塘村后。杨升庵刚住到感通寺,就有大理名流李元阳慕名来访,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李元阳于1526年,中进士,初授翰林辽庶吉士,后来因为仗义执言,受到同僚的排挤,因此借故归家赋闲。从此他们结成了莫逆之交,常常在一起畅游名山胜景,诗词唱和。因为有杨升庵住在感通寺的班仙楼,在此楼上校注六书转注,并写千字音韵《转注古音修》一书后,改班山楼名为“写韵楼”。这里的《感通寺》一诗,应该是杨升庵刚来到感通寺时写的: 
   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 
   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 
   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 
   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 
   诗的开头便说,感通寺在圣应峰麓的半山腰。波涛黑水分;原指金沙江为黑水,来借喻佛教圣地泾渭分明。下面写出诗人刚到此地,对感通寺充满好奇心,便迫切地在夜里点着灯去浏览朱元璋御笔为感通寺所题的诗、匾。在观看朱元璋御笔的时候,耳里还不断听到和尚讲解《华严经》的声音。还见古老的墙壁上生着青苔,闻到了泉水带来仙草的芳香。这里雕龙画凤的宫殿有三十六座,每一座都远远地离开了凡人居住的地方。在这首诗里,诗人简单地介绍了所见所闻,以及他脱俗的心情;追求恬淡的社会环境。 
   崇圣寺在感通寺北边不远的地方,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好后,再南北小塔。三塔呈三足鼎立之势,所以叫做三塔寺。杨升庵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里,写了《崇圣寺》这首诗:
   尘刼非人境,烟霞是佛都。 
   山开银色界,海涌玉浮图。 
   追蠡形犹壮,伽蓝迹已芜。 
   经函飘粉蠹,画壁剥天吴。 
   零雨颓墙草,惊风废井梧。 
   禅心随夜寂,旅望对委孤。 
   远目穷千里,倾怀倒百壶。 
   狂歌意无极,感此岁云徂。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到杨升庵的心理活动。他一心向往佛门,想摆脱尘世的纠缠。但是到了崇圣寺,看到了一派衰败景象,他的那股热忱,一落千丈。彻底失望了,只有解酒消愁。下面,诗人的《无为寺》诗,抒发了同样的情绪,已经逐渐摆脱了阴影。

   凉雨敞金天,暝峦凝紫烟。 
   复有兔鹿径,斜通龙象颠。 
   余霞带飞阁,流波澄远川。 
   危磴三休至,层台四望悬。 
   佳游惜落景,愁思怯离弦。 
   非关兴尽返,良为怀抱牵。 
   凉飕飕的雨滴从金色的天空洒落下来,黄昏的山峦上凝聚着紫色的云烟。山上有兔子、马鹿走的小路,斜斜地通往佛界修炼的高峰。这里借用龙象来比喻;即使自己是山间兔子,马鹿这样的平凡动物,只要经过苦苦修炼,也能够达到佛的境界。看啊,傍晚的霞辉挂在无为寺的飞阁之上,那霞辉像流动的水波飞逝到远处的山川。攀登无为寺的石阶又高又陡,休息了三次才登到顶上,在寺顶向四面遥望,好像自己悬在了半空。这样好的美景还没有游玩尽兴,可惜太阳已经落了,天空暗了下来。忧愁啊!担忧太阳将落,它还是像离弦的箭一样落下去了。

   这次游无为寺,不是欣赏够了风景才返回来,而是天色已暗,无法再欣赏了,在无奈之下才回来的。即使回到家好久时间,还在为没有欣赏够而遗憾!这首诗里诗人不仅抒发了自己的胸臆,还把感情赋予物象,用物象反衬出来诗情画意。使读者与他进入名寺名山里畅游,好景空前,遐想一番。最后还是空空而返。

   杨升庵在大理的知音,非李元阳莫属。下面有这首赠李元阳的诗: 

  《四月八日观李中溪(元阳)》 
   三花宝树下,八水香池边。 
   鹫岭玄宗启,鱼山清梵传。 
   日华明震旦,云彩丽诸天。 
   染衣岂尊宿,铿佩尽儒仙。 
   虚界一那刹,实际万由延。 
   伊予漂戎旅,同君登法船。 
   农历四月八日是佛教的浴佛节,相传释迦穆尼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四月八日,当时天雨花香,九龙吐水为他沐浴,后来佛教弟子为纪念他的诞生,每年在四月初八举行浴佛庆典。这一天杨慎来观看李元阳参加的浴佛节,吟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用典很多,如果不懂这些典故,那读起来就如走进了云里雾里。诗的第一句就用了两个典:三花,即道教的“三花聚顶”,它是指人的精、气、神,诗人把佛教的“宝树”连在一起,只是借喻有花必有树。“宝树”是佛教的多宝树,所生之地是佛教信徒向往的极乐世界;“八水”是佛教用的“八功德水”,用来超度众生。“鹫岭”有多种说法,这里所指的应该是佛陀讲经的地方。

   海国樱桃市,春山兰蕙游。 
   青丝盘騕褭,红颊醉扶留。 
   狼荒金莫辨,鲛宫珠暗投。 
   佳人眇天末,因之问阻修。 
   1532年杨升庵去春游,观看樱花盛开,因为李元阳已经1531年复出做官去了,没有知音相伴,在春天郊游显得黯然失色。这首《大理春市因忆利仁甫》,多少就有点失意。当时,樱花盛开,来观赏的人像赶集一样。兰蕙可以理解为结伴到山上春游朋友,古人有结拜金兰;也可以说是山上的兰香馥郁。诗人将头巾揭去,头发盘绕在腰间,潇洒畅游。樱花映红了脸颊,像喝醉了酒,已经足不胜体,需要搀扶着才能行动。在这荒远的边地,就像龙宫里的明珠投于暗处,被蒙上了灰尘,放不出光彩:也暗指李元阳是一颗明珠,怎么会投到昏暗的朝廷政治之中呢?就像绝色美人,变成了瞎子,看不到遥远的未来,还在问被阻隔的道路还有多远啊!也暗喻李元阳即使再有才华,朝廷的政治黑暗,就像瞎了眼睛,再也不会重用你的,你的理想被阻隔着,能否达到呢?诗人叹息自己,也为李元阳哀叹! 
   杨升庵游蝴蝶泉写的《蝴蝶戏珍珠》,更是绝唱,至今没有一首吟咏蝴蝶泉的诗能够超过这首诗。这首诗不能翻译,不能解释,不论作怎么样翻译、解释都会损坏它的原意。只能让读者自己去品,自己去领悟诗中的玄妙之处。《蝴蝶戏珍珠》: 
   漆园仙梦到绡宫,栩栩轻烟袅袅风。 
   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 
   这首诗隐喻庄周漆园化蝶的典故,诗人将自己化作了蝴蝶,飞到了美丽的龙宫(蝴蝶泉)。在那里栩栩如生的蝴蝶如轻烟一般飘浮,清风一般缭绕。它们交尾着一只连着一只,像五彩缤纷的花辫从树枝上垂到了水面,即使用金针串联也达不到这样的漂亮。它们戏耍着泉底冒出来的“珍珠”,恍惚似月光碎在了泉水里。这首诗,使人读来如梦如幻,陶醉于诗人的笔底,自己也化为蝴蝶融入其中了! 
   杨升庵还到邓川拜访了杨南金。杨南金,字本重,号两衣,明代玉泉乡(今邓川旧州)人。1499年进士,初任江西泰和县令,秉性刚直为官清廉,多有惠政,后擢升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在诗人拜访杨南金时对他的自然环境,放弃功名,隐居田园多有赞赏。 且看《邓川杨少参两依庄》: 
   名公妙年辞京华,飘然归来乘云槎。 
   天上乌啼御史府,海边龙卧神仙家。 
   东山老子兴不尽,南华真人生有涯。 
   空余蟠胸济世策,日对邻叟谈桑麻。

   诗的开头就说,杨南金不愿在朝为官,正当青春年富便辞官回到家乡,像是从九天乘坐云做的筏子,飘然回来。乌鸦鸣叫着从你的府第上飞过,你像一条卧龙躲藏在海边,——这神仙住的地方,就是老子游到这里也不会尽兴,华阳真人(庄子)也没有到过这里。你空有满腔济世的良才,可惜啊!英雄无用武之地,每天与邻居的老头谈论种庄稼的事情。 这首诗里不仅道出了杨南金赋闲家乡,还描写了他的家乡如人间仙境,读了令人向往。 
   杨升庵饱餐洱海周围的风景大餐以后,到了1537年李元阳从中原回来,两人相邀到鹤庆府的沙溪(今剑川县沙溪)逛石宝山。途中经过海西海,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见到了“海映山奇观”;海西海中有“有竹修修然,参差于老树间,间放梅花一两枝,似可以手探取”。 
   二人便找了铁钩,系上绳索,把铁钩放沉海里,去探取海中的竹叶。到绳子放完了,还没有探到竹叶,收绳来量,已经有六十丈。二人只好叹为观止叹。杨升庵提笔写下“澄潭竹树”四个大字,并作诗一首: 
   一鉴连空碧似银,四山环抱竞嶙峋。 
   渊鱼适意堪论道,野鸟忘饥自习人。 
   岸柳未雕经岁雪,陇梅先放隔年春。 
   拂衣得道来栖息,何必桃园去问津。 
   莲花山从三面环抱海西海,山上怪石嶙峋。山虽然不高,但是非常秀丽,湖面清波妩媚。所以诗人说:海西海像一面镜子连着天空,一片银白,镶嵌在四面秀美山川的环抱之中。到海边可以与水里的鱼交流谈心,山上来,野鸟忘记了饥饿跟随着人飞来飞去。岸上的杨柳经过了冬雪还呈现绿色,海边的梅花绽放迎接春天。拂去身上的尘土来这里居住,何必再去寻找世外桃源呢?诗人一心想跳出尘寰,将自己融入山水,但是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只能允许诗人的心理对自然的追逐,寄以片刻的心灵栖息之地! 
   杨升庵与李元阳到达石宝山下沙溪坝,暂栖于兴教寺。见兴教寺里有两株海棠正在盛开,杨慎便联想到了自己遭遇,写了《咏兴教寺海棠》: 
   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海棠花;现在虽然繁花似锦占尽了春天的风头,但是这么美丽的花朵,谁人又能对她产生感情,来爱惜她,呵护她呢?好比我当年考中状元独占鳌头,青春年华也这般美丽过,只是昙花一现啊!现在的我就像这两株海棠花,花朵马上就要枯萎凋谢了,飘零于空旷山野的道路上,被人踩踏为泥土。诗意消极低沉,有着穷途末路的伤感! 
   杨升庵也到过蒙化(巍山)游垅圩山。写下了《游垅圩山》一诗: 
   二妙此日携,双林押遯栖。 
   禅僧香雾窟,樵子碧云梯。 
   宝树飚埃净,昙花色相迷。 
   有为应叹法,诗句续灯题。 
   垅圩山是南诏的发祥之地,而今当他来到这里时,已经是一派衰败景象。连题诗作画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树下栖息,曾经是僧人烧香念经的地方,而今成了樵夫上山砍柴的梯子。那佛教圣地的繁华被狂风刮洗干净,好像昙花一现,还谈什么为色相着迷呢?为了把我的感叹书写出来,只好在灯下写完这首诗了。 
   杨升庵从1528年寄居大理到1532年间,几乎没有到过别处,一直居住在感通寺的班仙楼。为了研究白族古籍,他向当地人学习白族语言,在这一方面,他最好的老师莫过于李元阳了。李元阳是土生土长的白族人,又是精通汉语的学者;还有他的学生杨士云、董难对他的帮助也肯定不少。在这期间他翻译了白语书籍《白古通记》、《玄峰年运志》,并参照这两本书,编写了《滇载记》。最重要的是他把倪辂等人的野史著作编辑成《南诏野史》,成为后人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著作。

   1546年游到大理暂居,与他的学生董难游浪穹(洱源)罴谷山。他一生进出大理从1528—1546年,历时十八年,对大理的汉文化传播及贡献,是历史以来的第一人。即使在他离开大理以后,也始终没有忘记大理的山水,以及大理的朋友,就是在梦里也没有离开大理。大理对于他来说,简直是魂牵梦绕,是一个解不开的诗书情结! 


   六、天地有情吾有心


   杨升庵被充军到云南是公元1524年,这时他三十七岁。因为他受到的廷杖很严重,伤情还没有痊愈,也只得带着伤势之身,开始了万里行程。他在旅途中虽然遭到身体的疼痛折磨,但意志驱动他一边往前行,一边服药医治。有几次在途中几乎死去,幸好,杨升庵精通药理,自己开方医治,才渐渐好起来。只要能够行走,又继续踏上充军的道路。他拖着病体,冒着风催日晒,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在1525年正月,在巡抚黄衷的严厉督促之下,从昆明沿路到了永昌。沿路风光虽然好,满眼的新奇,可是此时的杨慎没有心情吟诗。尽管当时的云南巡按郭楠和永昌知府严时泰等人,对他极为关爱,特修了“葺云峰书院”供他居住。 

   也就是说:杨升庵充军永昌不久就身患重病,于是在友人帮助下移居安宁温泉在此养病。安宁太守王白庵又建了更为壮丽的“遥岑楼”,供他居住和讲学。于是他吟道:

   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

   碣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

   天涯游子悬双泪,海内孤臣谪九年。

   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

   遥岑楼位于云南昆明安宁,重檐六角飞翘,六方型亭阁楼,高17米共三层楼,南北墙有外圆内方大窗,东西有门为行人通道。四根高大通柱直达顶端,各楼层施盖琉璃瓦,楼顶为荷叶形覆盖,六脊皆有兽饰,造型简朴,庄重典雅。杨升庵当年在此讲学育才,著书立说,以文会友,与滇南学者交流切磋,故此心情和病情均有所好转。

   安宁待他不薄,他对安宁也很眷恋。他居住遥岑楼期间,著书讲学,游览风景,吟诗题字,抒发情感。作诗歌《滇海曲》、《海口行》等,昆明市博物馆收藏有杨升庵撰书碑刻《海口修浚碑记》,记述了八百里滇池的美丽风光,以及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史料。杨升庵仿效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组诗体例,创作《春兴》组诗八首,《春兴》组诗为古代诗歌名篇之一。

   为什么杨升庵养病不去其它地方,而专在安宁?这里便有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当父亲听到自己的儿子将被逐出京城,发配充军到边远地方去吃苦受罪,同案被削职为民的父亲杨廷和心里非常着急,思来想去没有办法,只得约请自己的好友——人称“杨天官”的云南安宁人杨一清老先生来商量对策。

   杨一清前任宰相,曾历任成化(宪宗)、弘治(孝宗)、正德(武宗)和嘉靖(世宗)四朝,人称“四朝元老”;曾两次出任宰相首辅,人称“出将入相”。杨廷和说自己眼下有两块心病想请老友帮自己解脱,一是怕皇帝将儿子充军到塞外边关去受苦,二又怕皇帝将他发配回四川老家,尽管那里是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但考虑身为状元公的儿子的心理承受力,怕他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杨一清老先生心领神会,说这并不难,让我去跟皇帝说说,就让侄儿到我们云南去吧。我们那里可是个好地方呢。

   杨廷和虽没有到过云南,但深信这位老友的家乡人肯定也如天气那样温和友善,决不会亏待自己的儿子,也就点头同意了。于是,杨一清就去面见嘉靖皇帝说,启禀皇上,我受罪臣杨廷和之托,想请皇上开恩,他儿子杨升庵的意思是“任充四川成都府,莫充云南碧鸡关。好个碧鸡关,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侧脸,马过要下鞍;初一山上石头滚,十五才到高峣庄;三十里长坡,四十里板桥,这头踩着那头摇;那个鬼地方,虼蚤有半斤,蚊子有八两,天天割草喂,叫得嗡嗡响……”恳求万岁不要充他到那里去。

   嘉靖帝一听,心想好你个鬼才杨升庵,正因为你平日恃才倔傲、目中无人,不把朕放在眼里,才落得今日之下场。你真是睡到棺材里还不知死活,想得还怪美哩。你想回到你老家的天府之国,朕偏不同意,就是要让你去到云南那“蛮野之地,瘴疠之邦”受罪吃苦。于是,嘉靖帝当着杨一清的面下旨将杨升庵发配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杨一清心中大喜,但面子上仍显出十分尴尬和痛苦的表情,当即跪地连呼谢主隆恩、谢主隆恩!   

   遥岑楼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冬始建,至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冬历时四年方竣工。在此期间,杨升庵受安宁温泉名士张素邀请,到他的家乡温泉村小住。在此,杨升庵先为当地葱山东侧的唐代名刹曹溪寺撰写了《重修曹溪寺碑记》,其开篇两句“连然金方,螳川宝地”至今仍属名言,其中的“连然金方”二语被安宁人用在了“连然街”和“金方路”的地名之中。继后,杨升庵又写出了多首赞美温泉的诗作。在那首标为《安宁温泉诗》的五言排律序言中,诗人总结出了安宁温泉有七大优点,并将它称之为“海内第一汤可也”。

   此外,杨升庵还在螳川岸边那堵达官贵人题满豪言壮语的摩崖石壁上,留下了非常低调而符合自己当时身份的四个小字:“不可不饮。”
  名士张素告老还乡前曾任湖南长沙兵备道官员,此时他将自己珍藏多年,无人可识的那幅从长沙岳麓书院拓回的禹碑拓片,展示给杨升庵,请杨升庵释译。杨升庵面对那77个非篆非籀的蝌蚪形文字,也非常惊讶。他翻阅了不少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和时日,终于才将它们全部释译成普通汉字,并将它刊刻于安宁州东五里的法华寺后山石岩上。后来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又有人将它翻刻于温泉摩崖环云岩洞口保护起来。禹碑释文如下: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褒,劳馀神禋,郁塞昏徒,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除在温泉与州城连然镇之间来回奔波外,杨升庵还不辞辛苦跟随本地文人学士去境内各地寻访名胜古迹,并留下了不少诗文。其中,当以那篇标题为《过石庄访唐河东州刺史王仁求碑》的五律二首最具代表性——
   其一

   唐代河东守,周朝圣历时。
   土花封绿字,石发被金碑。
   泣露麟犹卧,嘶风马自悲。
   荒原谁过问,郡乘不曾知。
   其二

   鸣矣古河东,川原势亦雄。
   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
   玉筋埋天禄,银钩剥画虫。
   闾邱名姓在,乡衮仰清风。
   从杨升庵的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眼中的王仁求碑是何等的荒凉与破败,以及诗人胸中无限的感慨与无奈。如今面对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旧貌变新颜的王仁求碑,若杨升庵地下有灵,必当会欣喜万分地吟出更多好诗文来。
   转眼间,遥岑楼建成竣工,杨升庵便常与张素、康良卿等一班文人学士,在此学馆里讲学论道、吟诗作画,也在此登高赏月饮酒。这一期间,杨升庵又写了不少赞美安宁山水风光和抒发胸臆的诗作。
   除了为杨升庵新建遥岑楼外,安宁官府还为杨升庵另外修建了一座升庵书院,供他在此藏书、读书和安静地写作。关于此,当以明代文人黄祺的那首七绝《题升庵先生书院》为证:
  万卷楼成绿水前,玉堂人倚白云边。
  草元落笔三千丈,风雨龙蛇动九天。
  光阴似箭,一转眼就过去了五、六年。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底,京城里突然传来了父亲杨廷和的好友、自己的恩师杨一清老先生病逝于他的流寓地江苏丹徒,并被皇帝追谥为“文襄公”的消息,杨升庵悲声痛哭,遂在遥岑楼前撰刻立下了“明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 的大石碑,上书“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并在旁刻联一副:“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杨升庵以此为这位关心和爱护过自己的老前辈作了一点感恩的报答。

    清代雍正十年(1732),昆明地方士绅为振兴文风,捐资造筑鳌台,立笔斗口,塑魁星神像于遥岑楼,每年四月八日兴会受人参拜,遥岑楼又称“魁星阁”。清代《安宁州志》载:清代乾隆三年(1738),安宁知州何齐圣在楼北添建书舍三间,在此设“遥岑楼义学”,从此,遥岑楼作为培养学子之处,民国时期改为“遥岑小学”。


   七、试览杨公书稿后


   嘉靖三年(1524),杨升庵经湘西入贵州到云南,这是他第一次入滇,也是他第一次领略云贵地区的奇山异水。沿途他写的《沅江曲》《夜郎曲》《罗甸曲》等,都是他诗歌中的名篇。而在贵州尾洒驿填的《踏莎行》上阕:“罗甸林中,新盘山下,村灯社鼓元宵夜。东风卷地瘴云开,月明满野寒星挂。”笔端已浓带边地风情。入滇,对杨慎的政治生命来说是走向了没落,对他的文学生涯来说,则是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壮阔之门。
   杨升庵关于云南风光的此作,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非常丰富多彩。在词中,描绘了滇南山水奇景,表现了词人对这方热土的喜爱,抒发了归隐情怀,并由此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仕途官场的厌倦与疏远。总的说来,杨升庵这类词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准确抓住云南四季如春、气候温润的特点,着力描绘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的滇南奇景。杨升庵《滇南曲》组诗的一篇:“苹香波暖泛云津, 渔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至今仍是云南气候风物的定评。实际上,杨升庵的词中,同样不乏这样的精彩描写,如他曾以《渔家傲》词牌连填十二首“滇南月节”,从“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到“十二月滇南娱岁晏,家家玉饵雕盘荐”,浓墨重彩地一次描写了一年之中不同月份的滇南美景,是词史上最集中表现云南风光的佳作。在“四月”写到:四月滇南春迤逦,盈盈楼上新梳洗。八节常如三月里,花似绮,钗头无日无花蕊。“八节常如三月里”,这是对云南气候恰如其分的概括。在词组中,正月里“园林处处红云岛”,二月里“美人来去春江暖”“游丝摇曳杨花转”,一派南国早春风光。当炎夏来临时,“五月滇南烟景别,清凉国力无烦热”“凉意惬”,六月里依然“水云香里无烦暑”“东寺云生西寺雨”,这是高原地形所带来的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秋季来临,八月滇南“红芳碧树花仍在,园圃全无摇落态”,这种“春莫赛”的秋景,没有金风萧然的肃杀之气。到了隆冬时分,这里却“红萼黄须香趁马”“槟榔串”“屠苏已识春风面”,热带亚热带的冬景,迥然有别于中国其他地方。这组词用艺术的手法描写了云南因纬度低海拔高而形成的年温差小的独特气候,是咏赞云南风物不可多得的

    第二,杨升庵在词里突出表现了云南高原地貌所呈现出的奇异风景。杨升庵《雪山歌》:“君不见雪山玉立天西头,使君新起迎仙楼。粉霞垩翠天尺五,恍如方壶与瀛洲。”《奇景行·毕节早行作》:“晴岚空濛幂朝彩,顿看色界澄飞霭。白云翻在半山腰,下窥深箐如银海。”若如高原实地生活经验,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的。杨升庵词里同样可以发现高原的独特景色。
    比如,云南因海拔较高,空气透明,往往日照充足,月色澄莹,与内地大不相同。《建水县志》十六杂记类云:“冯时可《滇行纪略》载:‘地气高爽,无霉湿。日月与星,较中州倍大;望后至二是,月犹圆。’”杨升庵写云南风风的词作中,提到月色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庆春泽·安宁元夕》:“彩云影罩冰壶地,人家在、月户星桥。”《人月圆·泛大理海子》:“海流东逝,海天南望,海月西流。”《瑞鹧鸪·咏柳》:“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于中花·元宵后独酌》:“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剪剪风。”《醉蓬莱·代寿黔国公》:“看金波遥映,玉镜高飞,昆明池沼。”《唐多令·中秋与二客泛舟》:“飞镜露云头,金波水面浮。水晶宫、今夜中秋。”等等。
    高原多湖,云南也是我国一个多湖的省份。杨升庵词里也因而随处可见一片盈盈水光。无论是大理海子的浩渺波光,“好风两日相迎送,渺渺碧波平。”《人月圆·泛大理海子》,还是感通寺前的水渺云赊,“环海烟霞,冠山楼阁,天涯万里凭栏。”《满庭芳·感通寺赠承道玄杨伯清》“绿水似环萦岛屿,白云如带绕林丘。”《浣溪沙·游感通寺赠冰壶》无论是东风摇曳中的春水荡漾,“拾翠东郊风袅袅,采芳南浦水粼粼。”《滇春好·寄李南夫钱节夫毛东镇》还是晚霞掩映下的秋波澄明,“鸭头绿、一江浪花,鱼尾红、几缕残霞。”《满庭芳》无论是晚泊中看到的星月在水,“远水明如镜,流萤点似星。”《四块玉·高峣水泛夜归》还是暖日溶溶下的水光潋滟,“昆明春水盈盈渡,咫尺又销魂。《青玉案·饯昆明邝尹升万州守》。在杨升庵笔下,滇南胜景,水汽淋漓,是如此地富有地域特点和个性。
   第三,杨升庵在描写云南风光的同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和自己的蜀地故乡相比。滇蜀虽然山水相连,但云南是高原,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四川是盆地,长期是汉民族聚居地。不惟风光迥异,民俗也大相径庭。尽管如此,作为长期蛰居云南的游子,杨升庵总是情不自禁地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蜀中的山川,故里的田园。在一首《江城子》中他写到:“滇南春似锦江春,水鱼粼,柳蛾颦。”在如茵花草、暖日和风中,词人“惜芳辰,倦游身”,啼鸟声声也让他惊心,觉得是在召唤他回家。然而,“不是不归归未得,愁望眼,泪沾巾”。在一首《鹧鸪天》中,他把云贵高原和成都平原写在了一起:“罗甸国,锦官城,望云就日两关情。锦江化作长春酒,笑对东风北斗倾。”在《翠楼吟·代送大理蔡太守》里,他认为大理夜市“燧松明夜火,歌来暮似成都市”。滇南大地虽然美景无限,“拖蓝远水,寸碧遥岑”,但杨慎内心不能不感到遗憾,“南浦怀归,东桥送别”,一次次的迎来送往;“黄菊丹枫,白蘋红蓼”,一幕幕的恍然若失,让他“并起乡心”,让他怅然北望“何处家林”。《柳梢青·东桥送客登楼》

    第四,云南美丽的山川,纯朴的人民给了远戍异乡的杨升庵以极大的安慰,使他宦情日渐淡薄,虽不是从此以戍所为家,却 也是纵情山水,渴慕归隐,甚至怡然若仙。
   杨升庵《渔家傲·滇南月节》词组前,有一段他自己的跋文:“宋欧阳六一作十二月鼓子词,即今之‘渔家傲’也。元欧阳圭斋亦拟为之,专咏元世燕京风物。予流居滇云廿载,遂以滇之土俗,拟两欧为十二阕。虽藻丽不足俪前贤,亦纪并州故乡之怀耳。”南宋词人刘辰翁诵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而涕下,遂作《永遇乐·璧月初晴》,在自序中说:“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杨升庵作《渔家傲》,“纪并州故乡之怀”,却不是和古人一较悲苦,虽然也流露出惆怅和惘然的情绪。“并州故乡”语出唐人贾岛的《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后世便用这个词来表达对长期旅居地的眷恋之情。
  杨升庵还有《滇春灏》四首,分忆春景、滇花、滇娥和“海边楼”。词牌均为“忆江南”,结尾反复咏叹:“能不忆滇春?”表达了对这方热土的一往情深。
   嘉靖中期,明世宗一心好道,移居西苑专事修炼。杨升庵父亲杨廷和的门生严嵩把持朝政,对杨升庵有所护佑。颇受滇人爱戴的浙江长兴人顾应祥此时督抚云南,他和杨升庵私交很好,因此这段时间是杨升庵行动较自由,心情较愉快的时期。 

    嘉靖二十六年(1547),杨升庵搬到昆明高峣海庄居住,这里背靠西山,门对滇池,山水明秀,环境清幽。据杨升庵好友张寰在他作的《七犯玲珑》序,而海庄里的广心楼正式顾应祥专门为杨升庵修建的。由云龙的《高峣志.序》云:“自升庵居滇,文化日有增进。杨门七子之徒,碧鸡书舍之辟,高峣一隅之文化,乃濡染于全省。考《升庵全集》及志乘诸书所载,诗歌韵事涉及高峣者仍多,尤未可听其烟没不彰。”杨升庵时常与滇中有人在其间结社吟唱,仅一阕《七犯玲珑》曲就引发了多人唱和,编为《玲珑倡和》二卷。杨升庵后来在书中感叹:“惜往日,悲回风,感知音,怀良友,不知老泪之横集也。”高峣海庄留下了杨升庵太多回忆:“何日棠舟兰棹,飞下云涛千转。日暮也,望昆明天外,碧云初卷。”《喜迁莺·寄胡在轩且约高峣之会》……  

    就杨升庵的全部诗词而言,当然不是随意而为,每篇都有可取之处,或抒情、或叙事、或怀古、或讽今,看似应景而已,并非精心雕琢,但却行云流水,宛转自然。因为他才高学博,即使信笔写来,质量也不低,而且更增添了一种疏朗流畅之美。


   八、风流何必怨寒衾  


    嘉靖皇帝的一生,乏善可陈。虽然他只活了60年,却当了45年的皇帝,如果他心胸开阔些,杨升庵便可回家安渡晚年。然而嘉靖到死都没有原谅杨升庵,所以注定杨升庵只能客死云南。或许,嘉靖皇帝对别人可以宽容——包括对敌人都可以宽容,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在与杨升庵及其它大臣的对决中,嘉靖只是表面上的胜利者,因为嘉靖是以自己的情感和偏执,对抗着整个官僚体系和名教大礼,所以他只能是失败者。尽管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但在“议大礼”中,他的偏执也导致了他整个皇帝生涯的失败。杨升庵虽然终生流放,但是在他身上体现出的节气与抗争,使他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至少在一般的士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敢和皇帝叫板的英雄。在对“愚忠愚孝”较为反感的社会中下层,支持杨升庵的人不在少数,至少就有人把杨升庵比作屈原和贾谊,说他“步楚大夫泽畔行吟,续离骚于此日;和贾太傅长沙痛哭,奉宣室以何年?”对他恭维礼赞的人,其实很多,这里不一一重复。

    但,窦垿先生的观点,或许是公正的:“为父必有子,有子必有父。君孝臣乃忠,莫怪号咷日下;”这“君孝臣乃忠”,才是“议大礼”——嘉靖帝与杨升庵交恶的关键所在:皇帝要孝敬他的亲生父亲,尊其为皇考,错了吗?没错!杨升庵要忠于明朝礼教,维护皇室正统,错了吗?也没错!如果一定要分个对错,那就各打三百大板,因为他们,一个是庸君,一个是犟臣。

    庸君也好,犟臣也罢,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杨升庵的叫板,注定了他流放结局。他流放的地点,是云南永昌卫,即今天的保山地区。保山地处边境,紧邻缅甸。在云南算是一个边远之地,可见嘉靖恨杨升庵之深。但,无论是对杨升庵还是对云南,杨升庵的这次流放都是一次“喜相逢”;因为云南的地理、文化需要一位大文人来梳理,杨升庵也需要一片高天沃土来展现他的胸中才学。这一次的契合,来得未必好,却恰逢其时。正可谓是:“因祸而来,总览风光堪润笔;是游非耍,一穷景物好成书。”

    杨升庵初到保山时,身上的杖疮时有发作,他几次在伤痛的折磨中差点死去。三年后(1528)永昌流行瘟疫,杨升庵迁往洱海(大理)居住,沐氏家族的沐绍勋主动上门探访,杨升庵从此受到沐氏家族的照顾,得以自由的在大理的赵州、大理、喜州居住,并得数次返回四川。
  杨升庵初到云南时,绝没有想到会终老此地。但后来的事实是他竟淹留30余年,从37岁到71岁。在云南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诗稿及作品,几乎云南的每个地方都能找着关于杨升庵的一段佳话。因此想要完整的梳理杨升庵在滇这34年的历程,已非本文能及。我们就拣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来看看杨升庵是怎样面对他的流放岁月和囚徒生涯。
  在云南的30余年间,杨升庵的足迹几乎跑遍了边疆的山山水水,他居昆明,去大理,至保山,赴建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踪迹。作为文学家、诗人,他时时不忘自己手中的笔,并用它去描摹所见到的山川景物和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精美的云南风情图画。如他永昆明的广为流传的佳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寥寥数语即出春城的特征。游西山,则赞其“苍崖万丈,绿水千寻”;览滇池,则夸其“锦纹浮澹,金碧映沦”。大理的苍山洱海,在他笔下是那么壮观:“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廓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通海秀山昔日的茶花,盛开竟如此繁茂:“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销寒烟。”建水城东南“洗马塘”的秀美,又让他想到了四川家乡新都的桂湖:“由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新都桂湖相仿!”赞叹美丽景物之余,杨升庵亦未忘却边地的民生疾苦:“君不见,永昌城南宝井路……情知死别少生还,妻子爷娘泣相诉。”这既是对当时保山百姓深受地方权贵进贡宝石之苦的沉痛揭露,又是一位正直文人情怀的坦诚昭示。
  作为一代学者,博学多才的杨升庵,并未因流放云南而终止撰述,反而用加倍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之中。他撰述的文字数量之多,研究涉及领域之广,均远在一般人之上。他个人撰写、点校或编造、整理的书目计达400多种,流传于世的100多种,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动植物、金石书画、花鸟鱼虫、路途交通、民俗传说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倾注着他云南一片深情并在实地考察、收集整理基础上编撰的《云南山川志》《滇程记》《滇载记》《南中志》等著述,更为后人研究云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如堪称现存最早系统记载云南交通地理的文献《滇程记》,即以简练生动的文字,详尽记述了各条入滇通道的历史、气候、环境、驿站、亭舍乃至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掌故一并记入,使读者读之若身临其境。
  久居云南,云南成了杨升庵的第二故乡。广泛与云南的各方人士乃至普通百姓相接触交往,也是杨升庵在云南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普通百姓,杨升庵没有架子,很容易接近,甚至与他们倾心长谈,正所谓“布衣野老,邂逅邱之上,先生晏然与之谈,而忘日之西夕也”(李元阳语)。时至今日,云南民间传说中,关于杨升庵的杨状元故事仍占有相当的比重。杨升庵的名字之所以在云南家喻户晓,与他虽为名士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密切相关。当然,与云南的文人学士交游酬唱,切磋学问,自然也为杨升庵所看重。当时云南文人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等人都与杨升庵交往密切,关系甚笃,并有“杨门六学士”之称。杨升庵与他们或相互登门拜访,或一同结伴出游,其情切切,其意融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他与李元阳苍洱之行的诗人唱答,剑川石宝山的一路偕游;与张含的永昌兰津桥相会题诗刻崖;与安宁三十余名门生的送别赋诗盛会等,均已传为一时佳话。正是在这些交往中,杨升庵为在云南传播中原文化、提携后进、促进云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至今,昆明西山高峣、保山等地,仍保留着杨升庵故居和部分遗物,成为当地文化的历史见证和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保山市还重修了杨升庵纪念祠。
  昆明是享誉世界的“春城”,也被列为世界上气候最宜人居的城市。但包括很多老昆明在内,都不知道春城这个称呼的由来。而首先把昆明称为“春城”的人,就是杨状元杨升庵。
  杨升庵初到昆明时,举目无亲,又是以囚徒的身份来的,心情自然很郁闷。在议大礼一案中,同受廷杖而死的毛玉,是昆明高峣人,其子毛沂出于对杨升庵的敬仰和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对杨升庵很敬重,称杨升庵作“世叔”,视为至亲,在高峣当地择一佳址,为杨升庵盖了称为“碧峣精舍”的房屋……

所以,碧峣精舍是杨升庵在云南的主要落脚处,他在这里居住了七年时间,这里也是他讲学会友、著书立说之地。

   毛沂常担心杨升庵闷出病来,常约他游西山逛滇池。一天他与杨乘船出游,一路上,风和日丽,帆影波光,渔歌悠扬,岸边野花争艳。两人谈古论今,船至云津桥(今德胜桥)时,只见桥畔货船云集,船夫上身赤裸,往来搬货,汗流浃背。  

    如果说杨升庵第一次捕捉到昆明四季如春这一特色,带有偶然性的话,那么在他谪滇多年后,在《春望三绝》中所用“春城”一词,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了吧!该称之为正式“命名”了!杨升庵被流放的后期,虽曾几次造假回乡探亲,但是请求回家乡颐养天年却始终未被获准。他把大量时间用于与诗朋文友相聚、出游,此外就是讲学、吟诗和著述。尽管如此,晚年的杨升庵仍然渴望叶落归根,这种乡恋融入了《春望三绝》中:
  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
  欲把归期卜神语,紫姑灯火正萧条。
  此诗写于昆明的元宵节前,“春城”是否专指昆明,可从两方面得到证实。《杨慎诗选》注释,直接告诉我们:“本诗‘春城’正指昆明。”此外,在百花凋零的元宵节前,若不在“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昆明,是难以看到鲜花遍地遮敝了桥梁这一景致的。
  为什么首先称昆明为“春城”的人不是洞悉昆明风物的本地骚人墨客,而是一位新来乍到的外乡人呢?除了状元公天性聪慧外,应当说他得助于初来乍到的新鲜感,是“比较”让他敏锐地抓住了特征。俗语云:“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即是此理。
  杨升庵对大理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名山胜地十分向往,前往游览了苍山洱海,对“风、花、雪、月”四大奇景极为赞赏,还到感通寺、清碧溪、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无为寺、剑川石宝山和巍山巍宝山等地游览观光,与白族著名文人李元阳、杨宏山、董其昌往来酬唱,写下了《滇海曲》12首,赞美云南和大理的旖旎风光。其中有首就是咏唱苍山雪的,文字清丽,气势雄伟,异常壮观:
  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
  云气开分银色界,天工斫出点苍山。
  后来,在他写的《游点苍山记》中,对苍洱全景还有这样一段简洁动人的描述:“及至龙尾关,全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都 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真可谓赞赏备至。
  杨升庵的后半生,虽然被流放云南,但是他仍然乐观的面对着生活,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以至于被明史誉为:“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杨升庵在云南这片天地中,终于走出了自己“囚徒”身份的阴影,而终成一代学人巨儒。是云南的山水养息了这位被贬谪的状元郎,也是云南文人官吏的古道热肠感动了杨升庵,所以杨升庵在云南的日子应该是不会寂寞的。

   但是当他37岁被贬云南时,杨升庵一定是充满绝望与失落的。难道一生就这样度过,对功业的追求和曾经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他的内心,对于杨升庵这样的人,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痛苦。然而他明白,远方的嘉靖皇帝对他恨之入骨,只要嘉靖活着一天,杨升庵的起复就是没有希望的。还好中国文人的精神中,都有着儒与道的两面性,儒是治世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使命感和追求;道是遁世的,是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怡情雅志。500年前的云南是个非常落后的地方,什么都缺,但最不缺的就是好山好水。正是云南的好山好水逐渐使他平静下来,使他全身心的投入治学和创作中。如果他被贬谪之地不是云南而是别的地方,是否还能有如此大的学术成果,我存疑。也许杨升庵就是这样与云南水乳交融,少了云南的杨升庵是寂寞的,少了杨升庵的云南也是寂寞的。

   对于杨升庵的成就,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归纳和论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美学思想,二是哲学思想,三是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贡献。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明代在美学和哲学方面缺少了杨升庵,很多东西就说不清、甚至解释不了。笔者对美学和哲学认识不深,不宜随声附和。但是如果云南文化缺了杨升庵,可能很多事情真是说不清楚了。

   例如:《滇载记》《南诏野史》《南中集》《南中续集》《滇记》《滇程记》等,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滇载记》和《南诏野史》。他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的完成研究云南历史的任务,不但努力学习“僰音”(白族语言),“僰文”,以便于搜集和翻译历史资料以外,还不避艰险,登山涉水,深入现场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丰富和订正了有关的历史文献。给历史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清人陈鼎在《滇游记》中称述:“升庵往来大理间近四十年,访于旧家,得《百古通元峰年运志》,其书僰文,升庵熟谙共语,译为《滇载记》,南诏始末,方得详备”,诚非过誉。

   1534   嘉靖十三年  甲午 四十七岁  是春,王廷表奉其父王颖斌之命,往安宁迎升庵至阿迷馆之。道经临安,升庵纳新喻人周氏为妾。至阿迷,其师王颖斌甚喜,拓地建状元馆。升庵居阿迷数月,与王廷表读书著述,朝夕研习,诗酒唱酬。

   1542   嘉靖二十一年  壬寅  五十五岁  正月二日,夫人黄峨寿辰之日,升庵作《千秋岁》词贺之,有“女洙泗,闺邹鲁”之句。  八月,升庵纳北京人曹氏为妾。

   从《升庵年表》记述的这两件事来看,杨升庵在云南,生活并不艰难,毕竟他祖父、父亲及兄弟都先后是朝廷官员,且父亲还一度官至首辅,位极人臣,家产必然丰厚。而他又顶着“状元”头衔,云南的很多官员、绅士都对他颇有照顾,如保山、大理、建水、安宁、西山等地,都有别人为他建造的楼堂馆所。而且他在云南,还先后纳了两个小妾。

   他曾经在云南的许多地方,在保山、昆明、安宁、晋宁、建水……都生活过。每到一个地方,都为研究云南历史的人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同时,他对于学术活动很热心,到那里便讲学,结诗社,和云南当时的学者有广泛的接触和影响。不少的人受他的启迪和教益,成了知名人士。很负盛名的李元阳、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唐琦等,都向他求教,有“杨门六学士”之称。他的这些学术活动,对提高云南学术水平,是有不少作用的,这是他的影响的又一方面。
  杨升庵对云南民族史的研究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特点,那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承认云南少数民族在古代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他认为古代的云南是先进的,不是落后的。
  杨升庵在云南的三十余年时间,也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时期,离开了朝庭的他,不仅没有因之而沉沦、而平庸,处江湖之远的云南,反而成就了他 “明代著述第一人”的地位、成就了云南的文化事业、也成就了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杨升庵纪念馆里,我寻着石碑,一遍遍读着升庵祠几毁几建的勒文。感受着四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人韵士对杨公的敬仰,升庵祠内挂满云南各界名士官员的题词,也有着历代对杨升庵的评颂。虽然他最后客死异乡,然而异乡的云南对他而言,也许有着故乡所不能比拟的乡情。升庵祠虽然已不在原址,然而它却存在人的心头。

    450年过去了,嘉靖帝死了,明王朝死了,甚至连取代了明王朝的清王朝也消失了,然而,升庵祠还存在,还可供我思古怀古。虽然只是几行翰墨的文人情结和红墙流檐下自我凭吊的蓑草枯叶。

    杨升庵少年时代就聪颖好学,十岁能诗,在二十四岁便中了状元,担任翰林院修撰和经筵讲官。由于他为人刚直不阿,在“议大礼”事件中遭到嘉靖皇帝的打击迫害。他一生不明志,最后死于流放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戌所。杨升庵一生博学多才,不仅对经史、诗、文、音韵、词曲造诣很深,就是天文、地理、生物、金石、书画、医学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所以《明史》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附录:游俊题题四川省新都县桂湖升庵祠长联

   荷花香罢桂摇秋,好风月,尽勾留。酒不招李翰林,诗不和杜工部,睹一龛肖像,我激起谏诤精诚。蛮烟瘴雨砺贞操,况贬潮韩愈,转成化蜀文翁;系忠义于平湖,数百载仰言表行坊何须问浩浩洞庭、澄澄西子;
   衣带缓时人欲倦,臭皮囊,勤摆脱。官莫寻谢知县,将莫遇马威侯,叹满地疮痍,谁有个痌瘝怀抱?落日浮云装幻境,恐哭汉贾生,犹似投江屈老;拜宝光而绕塔,十三层皆禅门觉路,再休管年年芳草、夜夜啼鹃。


推荐内容